非小号动态

非小号app权威发布 守护群众钱袋子!威海“5·15”打击和

帮助中心 2025-05-17 10:19

  5月15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市公安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苏卫军,市公安局经侦支队支队长孙光明介绍全市公安机关打击经济犯罪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2024年以来,威海公安机关聚焦构建完善“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深化“一体两翼”智慧经侦打防体系建设,依法严厉打击、严密防范各类经济犯罪活动,积极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风险,为维护全市经济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作出积极贡献。去年,全市公安机关深入开展打击保险诈骗犯罪专项行动、打击整治传销违法犯罪“除斑2024”等系列专项行动,共立经济案件241起,破案168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23人,挽回经济损失1.78亿元。全市立涉众型案件31起,同比下降24.4%。其中,非法集资发案形势趋缓,总体可控,抓获犯罪嫌疑人、集资受损人、未兑付金额同比分别下降34%、89.6%、58%。传销打击治理呈良性态势,但依然存在此消彼长的情况,立案20起,同比下降25.8%,涉案金额4.05亿元,同比上升418%。虽然涉众型案件总体下降趋势明显,但随着新技术、新工具渗透经济犯罪各领域,涉众型经济犯罪加剧呈现出“网络化、智能化、移动化、扁平化”特点,非法集资、传销、合同诈骗等经济犯罪行为交织裹挟,多重属性叠加特征持续凸显。金融诈骗类案件占主流。去年立案30起,同比上升15.4%,各种金融乱象成为诱发案件的源头性因素。另外,境内外资金流动频繁导致、跨境洗钱犯罪规模不断扩张,并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网络赌博、非法金融、贪污贿赂等犯罪活动洗钱的重要途径。保险诈骗犯罪呈现新特点。犯罪嫌疑人通过职业中介在外省投保,然后在本地制造事故骗保,职业化、团伙化、产业化特征明显。例如,乳山“7.16”保险诈骗案,通过一整条“犯罪成员分工明确、时间跨度大、区域分布广的利用高档二手车骗保黑灰产业链”进行保险诈骗,严重破坏金融市场秩序,侵害保险企业和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去年立涉税案件29起,其中虚开骗税类28起,占比96.6%,主要集中在纺织业、装修材料、石油炼化、建筑工程、农林渔产品等领域,并多为犯罪上游犯罪,各个环节勾结紧密、分工明确,形成隐蔽性极强的犯罪链条,对税收征管体系造成严重破坏。例如,“1.16”非法经营案,涉案的某进出口公司6名成员均作为非法汇兑型主要成员,为国内水产类涉农企业虚假业务提供美元“配资”,涉案金额约2700万美元。受经济下行和债务周期压力影响,侵企犯罪案件呈现出多维度、深层次的特征,主要集中在合同诈骗、职务侵占、挪用资金、商业贿赂等犯罪,去年立案75起,占全部商贸领域案件的55.6%。合同诈骗类案件立案29起,同比下降6.5%,但涉案价值2亿元,同比上升42.9%,合同标的相对集中在商品买卖、工程施工、汽车房屋租赁、来料加工等消费民生领域,涉及企业切身利益,同时暴露出相关行业、企业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存在监管隐患和风险漏洞。为维护全市经济金融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保驾护航。全市公安机关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通过开展系列专项行动,严厉打击重要领域经济犯罪。深入开展“歼击2025”打击利用离岸公司和向境外转移赃款专项行动、“联合利剑2025”打击涉税违法犯罪专项行动、“猎狐2025”缉捕在逃境外经济犯罪嫌疑人专项行动。持续开展非法集资破案攻坚“清源融冰”行动,做好存量案件移诉化解工作。开展打击传销犯罪“除斑2025”专项行动,挤压传销活动空间。开展非法金融专题整治,严厉打击贷款领域非法存贷款中介服务、恶意逃废金融债务及保险领域非法代理退保理赔、信用卡领域不正当反催收等突出违法犯罪活动,净化我市金融秩序。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健全非法金融和传销等涉众型经济犯罪预警打击机制,充分运用数据资源优势和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对个体风险主体的微观研判和重点领域行业的宏观研判,敏锐感知、识别重大风险。依托会商机制构建科学高效、多部门联动响应的经济金融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对发现的各类风险隐患、行政监管薄弱环节、制度漏洞和法律缺失等问题,及时制作发布“两书一单”,向有关企业、行政监管部门通报,形成化解经济金融风险的合力。开展打击侵企犯罪“卫城戍企”行动,建立涉企案件“防侦破追”一体化工作机制,围绕合同诈骗、职务侵占、挪用资金、非公行贿受贿等重点案件开展集中打击,强化大案攻坚,重视小案查办,最大限度为企业挽回经济损失,指导企业完善一系列内部管理制度,在投融资金、签订重大合同、参与招投标等活动中有效防范风险,帮助企业健康良性发展。持续擦亮“尚武善战 护企为民”经侦党建品牌,充分发挥“1+5+N”经侦党建联盟的“外溢”效应,在八大重点产业集群、十条优势产业链上,与工商联、行业协会构建多维度联建体系,深化经侦部门服务发展新举措,形成资源相融、力量相融、发展相融的全新格局。今年5月15日是全国公安机关第十六个打击和防范经济犯罪宣传日,全市公安经侦部门围绕“与民同心,为您守护”主题,开展系列宣传活动。在此诚邀广大群众持续关注活动进展,积极参与线上线下互动,共同构建打防经济犯罪格局,共筑经济安全防线。虚构事故与标的:通过伪造车辆碰撞、夸大雇员伤情或虚构不存在的保险标的骗取理赔金(如利用高档二手车制造事故、伪造医疗记录)。重复投保与虚假信息:同一标的向多家公司投保,或隐瞒真实健康状况、职业风险以获取不当利益(如“阴阳”工伤赔付协议)。新型险种诈骗:利用雇主责任险、运费险等新险种规则漏洞,或假借“统筹服务”“安全互助”等名义诱导购买伪假保险。代理退保骗局:黑中介以“全额退保”为诱饵,窃取客户信息二次销售或骗取佣金。核查资质与合同: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验证保险机构资质,仔细阅读合同条款。拒绝非正规操作:不参与伪造事故、不签署“阴阳协议”,拒绝共享屏幕或泄露支付密码。近年来,针对老年人的非法集资犯罪频发,老年人为何容易成为非法集资重灾区?参与非法集资后该如何自救?信息不对称:老年人对新兴金融产品认知不足,易被“国家扶持”“稳赚不赔”话术迷惑。情感需求:犯罪团伙通过组织旅游、赠送粮油等建立虚假亲情关系,降低防备心理。立即报案:通过向财政部门或公安机关举报,协助追踪违法犯罪人员,核实资金流向。拒绝二次伤害:警惕“代理维权”黑中介,通过合理合法途径表达诉求,追回损失。近年来,有不少普通群众在不知不觉中被卷入洗钱犯罪。我们在日常中应当如何保护自己,远离洗钱陷阱?当前洗钱犯罪产业链愈发庞大,洗钱的门槛进一步降低,面对复杂多变的洗钱手法,为避免被不法分子利用,我们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不要随意出租或出借自己的身份证和银行卡。金融账户、银行卡等不仅是我们进行金融交易的工具,也是国家进行反洗钱资金监测和经济犯罪案件调查的重要途径,不出租、出借金融账户、银行卡既是对自己权利的保护,也是守法公民应尽的义务。不要随意用自己的个人账户或公司账户替他人提现。切断资金流是犯罪分子比较常见的洗钱方式,现金被取出后,犯罪分子就可以携款潜逃。请牢记,账户会记录每个人的金融交易活动,切勿贪图蝇头小利卷入到洗钱犯罪中去。尽可能选择安全可靠的金融机构。合法的金融机构接受监管,对客户和自身负责,选择合法、安全可靠、严格履行反洗钱义务的金融机构,我们的资金和个人信息才更安全。根据相关规定,虚拟货币不具有法定货币属性,不能在市场上流通使用。所有与虚拟货币相关的交易、兑换、定价等业务活动,都属于非法金融活动。境外平台向国内提供服务同样违法,参与交易的资金不受法律保护,一旦出问题,损失只能自己承担。如果交易资金涉及诈骗、赌博等犯罪,或者为犯罪分子提供虚拟货币支付服务,参与者极有可能被认定为犯罪共犯、洗钱犯罪等,面临刑事责任。此外,以虚拟币作为媒介变相买卖外汇,涉案金额达到相应数额即构成非法经营罪。在此建议大家,一是不参与、不买卖,虚拟货币不受法律保护,投资需谨慎。不要轻信“区块链”“高收益”等噱头,这些往往是陷阱。二是警惕“拉人头”“传销”,如果有人让你发展下线赚佣金,或者承诺“币值只涨不跌”,立刻远离,这类模式多为非法集资或传销类犯罪。三是保护个人信息,不向陌生人透露银行卡、验证码等敏感信息,避免出租、出借账户。(Hi威海客户端记者 刘佳琳/文 毕钰晶/图)

上一篇:听信假军官“男友”投资建议女子欲用百万现金

下一篇:防诈小课堂 醒醒吧!被骗 1980 万不过是冰山一角

猜你喜欢